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你了解多少?
2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该蓝皮书指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巨大,但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尚不够便利。
最近“心理健康蓝皮书”的问世,可谓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你是否了解“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问世的意呢?接下来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心理健康蓝皮书”重点部分
一、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增长趋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傅小兰当天表示,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不仅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加快,而且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也大大增加。2011年,在《自然》杂志发布的心理疾患负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心理疾患已经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报告11%~15%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本次发布的《报告》中,还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相关分析。报告称,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说:
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人,他们的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如从表面上看问题则易被忽视,但本人内心有不适感,也会妨碍能力的正常发挥;如不进行心理辅导,可能自发缓解,也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 陈祉妍
此次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以最近3年的大型心理健康调查为基础,探讨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傅小兰说,我国学者近二三十年来的心理健康研究也显示,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
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仍然巨大
可见,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瞩目,而我国国民对于当前的心理问题状况缺乏了解,这无疑提示我们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尚需加强。蓝皮书指出,我国国民不同人群都具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科普知识获取方面普遍存在需求,但与此同时,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尚不够理想。
然而,对“你觉得获得心理咨询服务是否便利”这一问题,有74%的受访者选择了“不便利”,只有26%的受访者选择了“便利”。这提示民众的心理健康需求与目前能够提供给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差距很大。
四、如何应对心理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在国民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如何应对心理健康需求,为全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迫在眉睫。
为了让广大用户更好的了解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书中到底讲了什么,我们队书本身进行整理,整理了以下的大纲介绍,希望可以帮到您。
大纲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发展变化下,心理压力与冲突也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成为国家与人民日益关注的问题。
对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了解是指导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基础。
掌握国民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特征、群体层面与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影响等数据,对于制定有关政策、指导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靠前外学者开始重视中国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研究结果不一。
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历年来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逐渐从接近使用西方的研究工具发展为结合自主研发的测量工具对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测量。
虽然国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我国尚无针对国民心理健康的连续性报告著作。
近年来,靠前出版了一些大规模调查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报告,例如《中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报告》(张侃、陈祉妍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陈祉妍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张侃等,科学出版社,2012)。
这些报告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会随着多种社会变化而起伏变迁的状态,不同人群也具有不同的特征。目前,上述报告都没有形成系列,无法有效反映国民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
当前迫切需要出版国民心理健康系列蓝皮书,持续为国家和社会提供这一重要的国民状态指标。